心中有一支不息的歌——玉树地震周年祭
 
来源:青海日报       创建时间:2011年4月14日       编辑:羊本加

 

  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过去。

  无论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都像是唱过的每一支歌,不会转瞬消失,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地球同在。

  ——题记

   2011年4月14日,“4·14”玉树地震一周年。此时此刻,我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向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为灾区恢复重建而坚强奋斗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周年,按照中华民族的习俗,该为逝去的亲人点上白烛,深情告慰:长者安居,幼者安学;全国相助,同胞相亲;绝路已通,家园新生……365个日日夜夜,回望来路,我们有数不清的悲怆、伤痛、感动、振奋……

  无限唏嘘,太多慨叹,在这惊天动地的灾难面前,玉树没有倒下,青海没有倒下,我们挺直了身躯,昂首前行!

  四季轮回,岁月如风走过,但我们怎能忘怀

  一切都将过去,时光会抹去所有的痕迹;一切也都将被记忆,岁月能够承载所有心灵的悸动。我们真的不想去触碰那一串黑色的数字: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北纬33.1度,东经96.7度的玉树县,里氏7.1级大地震,2698个鲜活的生命陨落了,246842人受灾,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

  默默地相望那片情深的热土,那片熟悉的故园,那片休养生息,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家园,会听到它在默默无声地唏嘘,诉说着世事的沧桑与岁月的无常。

  苦难在无情中叠加,伤痕在泪水中延伸,爱在绝望中站立、并迅速蔓延。遭受苦难同胞和施救生命的人们,在艰难时刻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相互抚落脸上的泪珠。

  为那些来自前方的哭诉而流泪:消失的山峦、消失的村寨、消失的炊烟、消失的繁华、消失的生命,无数个家叠在了一起,叠成了薄薄的一层瓦砾,抬头望去,废墟一览无余。一条条山路被地震无情地摧垮,摧毁的还有生命的延续,但人们还看到,一辆辆、一架架汽车和飞机,不知疲惫地奔波于北京、西宁和玉树之间,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就是守护的天使,是生命接力的象征。

  为那些随处可见的情景而流泪:山头上,随处可见的伤员,或坐、或躺、或站,他们相互搀扶、鼓励;瓦砾上,救援人员在竭力抢救,还有那数十位教师在徒手拯救自己的学生,废墟上只留下一道道红色的血印。“我们流再多的血,也要救出那些被埋的孩子!”这就是人民教师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简单质朴的话语里,透露的是那颗爱学生的心。为那位闪着母性光辉的护士而流泪:一名年轻的医院护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在地震中受伤的藏族孩子。更可敬的是,当记者采访这位护士时,她十分平静地说:“就像他母亲一样”。伟大而平凡的母爱在大灾大难面前,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我们记住了她的名字:青海省康乐医院护士张淑英。

  为那位永远以爱的姿势矗立着的母亲而流泪:白文毛被找到的时候,她的双手紧紧地抱着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她是用自己的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闪耀着母爱的光芒。

  为那位永远以爱的名义奉献的香港同胞而流泪:本已跑出倒塌院舍的黄福荣,在得知还有3名孩子和3名老师仍被困在里面时,立即折返现场协助搜救。其间余震频发,黄福荣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黄福荣以这种方式离开玉树,不仅让人感动,更多留给人们的是,人为何而活着的思考。

  为那对夫妻真挚的爱情而流泪:交大一附院,有一位怀孕4个月的高龄孕妇,38岁。丈夫朋措闹布和邻居扒了几个小时才把她从废墟中扒出来。因为有伤又怀孕在身,她不断地用藏语说肚子疼。医生检查后说没有大碍,朋措闹布这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妻子对他说想要喝口水,于是他立即喝下一口水,含在嘴里,弯下腰,俯身到妻子面前,徐徐地把水喂给妻子喝。这一刻,在场的人无言无语。

  为那位勇敢坚强地面对伤痛的孩子而流泪:彭措尼玛被救后发现股骨骨折、面部挫伤、上呼吸道溃疡严重,已经不能进食和言语。随后,他被部队救护车接到解放军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接受救治,坚强的小彭措尼玛一声不吭。可是谁能代替孩子承受本不该承受的疼痛。……

  太多太多,坚强无法掩饰住泪水。

  痛吗?痛彻心扉!触碰这些伤疤,是为了记住。记住灾难,是为了后来的坚强;记住痛苦,才能珍惜到手的幸福;记住勇敢,才能用双手写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其实,在短暂的眩晕过后,抹掉眼泪,我们就已经开始蔑视灾难。因为玉树不是孤儿,他是共和国年轻的儿子。

  很多媒体把这一次抗震救灾称作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带开展的一次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我们所为之付出的,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这一切,都值得永志不忘。

  怎能忘怀?

  危急关头,我们的党和政府高扬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旗帜,向全国发出紧急动员令,迅即集结力量抗震救灾。整个国家领导指挥有力、协调有力,保证了各项抗震救灾措施能迅速到位。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总书记提前结束国外访问,返回国内赶赴灾区视察,他说,我要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温家宝总理两赴玉树,指导救灾、慰问干部群众。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赴灾区指导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前后五次到玉树。玉树海拔高,灾后的玉树条件恶劣、余震不断。中央领导们和救灾的干部群众一样,吃方便面,喝凉水,冒着零下七、八度的严寒住在帐篷里。帐篷里四面漏风,根本无法入睡。很多中央部委的领导和国办的同志没有吃饭的地方,找点方便面,拿瓶矿泉水,和省里的同志一起,蹲在指挥部的院子里边啃边交换情况。正是在他们的有力协调和指挥下,全国的救灾人员、物资、设备迅速向灾区集结,各项救灾措施迅速到位得到落实,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在短时间内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和生活秩序。

  怎能忘怀?

  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冒着生命危险,乘坐第一班飞机赶到灾区,奔走在乱石瓦砾间,为搜救生命、为安置灾民、为灾后重建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强书记说:"地震摧毁了我们的房屋和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灾难夺去了我们的亲人和同胞,但夺不走我们的信心和勇气。"骆省长无数次地疾呼:"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抢救生命!"怎能忘怀?

  子弟兵英勇无畏。号角吹响,八方云动,十万大军,挥师驰援。脚步匆匆,亲人正在生死之间心儿急急,亲人正在翘首期盼。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徒步急行军,摩托化开进,空中投送……一支支番号不同的队伍,克服重重险阻,向玉树挺进。一位藏族老人说:"在灾区看到解放军,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了。"怎能忘怀?

  志愿者奉献无疆大爱,全国人民伸出援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赈灾晚会,一次就募集捐款21.75亿元,成为我国救灾历史上一次性捐款最多的大型募捐。31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向青海提供从人员到装备,从资金到各种物资的全方位援助。与此同时,全国人民捐赠的款物从四面八方向玉树汇集!

  各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演绎了一幕幕人间大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二村的农民,56岁的赵龙海,孤身一人驾驶着自己的农用车,载着1.5吨食品,穿越5个省,行驶3000多公里,来到灾区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临走时,还捐出身上仅剩的100多元钱和自己的车,并在帐篷前入了党。他在捐赠留言本上写下:赵龙海,捐献北京牌农用车一辆。为灾区人民服务,献爱心,愿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难,建设一个新玉树。

  怎能忘怀?

  对口援建,为灾后的玉树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北京市、辽宁省,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六家省市和央企承担援建玉树的任务。辽宁省一直承担对青海省进行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任务,对青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地震发生后,辽宁省在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的同时,又主动承担援建巴塘乡的任务。北京市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要求北京市要"打一场玉树援建攻坚战,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援建任务"。四家参与援建的中央企业,更是久经考验、实力雄厚、豪情满怀。他们当中,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有参与汶川灾后重建的铁军,有在千里青藏铁路无私奉献的开路者,也有在三峡大坝筑起世纪丰碑的水电人。现在,万名建设大军,正在玉树一个个施工现场紧张有序的工作。

  难以忘怀,因为这一切,就是一种感动,就是一股力量,任何时候想起来,我们的胸中就充满了勇气和信心。

  玉树站起来了,站起来的背后,显现出的是中国力量

  历史不容复制,却可以触摸。一年前的今天,一场地震猝然而至,山崩地裂,生灵涂炭。一年后,当我们重新抚摩这个日子时,不免百感交集。灾难的狰狞并未使我们一蹶不振,"这一年你没被击垮,就永远不会被击垮!"这一年,灾区民众没有被击垮,这一年,青海没有被击垮。因为有全国人民用爱、用血、用泪编织了抵抗武器,因为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互相砥砺,抱团取暖,从行进中蓄积向上的力量。

  面对玉树的神山圣水,面对着灾难过后新生的大地,每一个青海人都可以说,我们站住了,我们挺直了。泰山压顶,摧而不折。青海人没有被灾难吓倒,这是青海人的意志和气节;中华民族没有向灾难低头,这是我们民族的秉性和品格。灾难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人民解放军的钢铁意志。这一切,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国力量,救民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

  灾难是一门学问,使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应对灾难的办法;灾难是一具试金石,考验着一个民族和民族一员的品格与情操;灾难更是一块磨刀石,砥砺着一个民族与每一个民族一员的意志与毅力。

  玉树这次强烈地震,再次让世人领略了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不屈,感受到了大气磅礴、大智大勇、大爱无疆。在青藏高原之上,生命禁区之中、困境绝地之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玉树奇迹,展示了排山倒海的中国力量。

  正如强卫书记所说的那样,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在大难国殇面前,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精神品质。这其中,有"不放弃、不抛弃"、"相扶相助,长幼无弃"的同心精神;这其中,有"愈挫愈勇、勇往直前"的不屈意志;这其中,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意识;这其中,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我们把这一切,概括成十六个字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

  灾难面前,中华儿女以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亲情,共同汇聚成温暖人间的无疆大爱,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是大爱同心!灾难面前,我们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慨,直面灾难和艰险,展现出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无畏担当的不竭力量。这就是坚韧不拔!灾难面前,我们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区、特殊环境、特殊条件下,奋勇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众多奇迹。这就是挑战极限!灾难面前,我们对来自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持无限感恩,并且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埋头苦干、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感恩奋进!

  友爱、悯人、忠诚、坚忍、弘毅……让我们重温这些词汇的同时,深感出中国文化内生的高贵品格,更看到在今天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内核!

  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都是属于我们每个青海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山为烛,江河挥泪,祭奠亲人,我们用新的创造书写新的历史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掩埋好逝去的亲人,我们用双手清走碎石瓦砾,我们目睹着新房子矗立,我们感叹着平坦宽阔的大道尽情伸展。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认真负责,我们知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灾后重建最大的支援。

  2010年的初夏,玉树刚刚从废墟中站起,省委省政府就发出了新的号召: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科学发展。新青海的建设正在路上,岂能被无情的灾难打断铿锵的节奏。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两手抓"的高瞻远瞩深深认同:何以告慰?尽快抹去灾难的魔影,尽快建设新的家园,尽快推动新青海发展,我们可以在奋斗中忘却痛苦,体味快乐。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这是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4月18日视察玉树灾区时在玉树州孤儿学校黑板上的题词。2010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上海世博园时,特意来到青海馆参观,他嘱咐,"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省委省政府郑重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承诺:我们要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我们要坚持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我们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我们要"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2010年7月10日,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批项目开工,农村住房、学校、医院、广电中心、僧舍、液化气站等6类31个首批项目全面开工。8月,第二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9月下旬开展了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50天会战,赢得了灾后重建的宝贵时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1亿元。大部分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基本建成,大部分需重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所有需维修加固的城乡住房全面完成修复,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

  3个月,半年,一年,几乎每天都有新开工的项目,每天都有新推进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受灾百姓离开板房,搬进新居;越来越多的群众,用坚强的微笑迎接新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帐篷学校",走进全国各地援建的新校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最平凡的环境里,诠释生命的意义,走向新生活。

  每一个青海人都在忘我地工作,不能去玉树重建的现场,可以为科学发展尽心竭力。建设大美青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2010,成为青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年份之一: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为30年来的最高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增长23.1 %;财政支出达到743亿元,增长52.7%,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8.7亿元,增长33.5%,迈上一个大台阶。

  英雄的青海人用骄人的成绩回击了大灾难的狰狞;坚强青海,英雄青海,唱响了一曲奋进之歌!…… 今天,是玉树地震纪念日。

  纪念是祭奠,让我们用纯粹、肃穆而饱满的情感表达对死难者的哀伤和尊敬。纪念更是传承,传承对生命的尊重,对伟大精神品格的褒扬。

  今天,是纪念遇难同胞的日子。我们失去了血脉相连的同胞。一年了,我们承担着巨大痛楚,和来自全国的建设者一起,以顽强的斗志,再建一个新家园。 今天,是关爱灾区同胞的日子。那些曾经与死神搏斗,仍在与灾难抗争的人们,有着最有力的支撑。

  今天,是重温人间大爱的日子。生命的光辉那样高扬,那样可歌可泣。

  今天,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亲临灾区,但可以用心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必将在建设新青海、新玉树的征途上传承下去,这也正是每一个青海人的使命所在。

  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担起了灾后重建的繁重艰巨,也创造了加速发展的光辉业绩;我们经历了发展中的考验,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并进。大地震摧不垮我们的信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3亿人的精神认同,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正凝聚为一种不屈的力量,深植于我们肌体,推动新青海在挑战与逆境中淬火成长。

  谨以此作为"4.14"玉树地震周年祭。